赵振国猛地站起身:“确定是明天?”
“确定!”小丫用力点头,“他们说,就是因为看了《青山纪事》,特别感动,一定要以这本书为主线,拍一部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纪录片!”
林秀英激动得眼眶泛红:“这下好了,咱青山的故事,要让全省都知道了!”
赵振国却并未立刻欣喜,反而陷入沉思。良久,他走到桌前,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:**接待原则??不彩排、不摆拍、不打断日常;所有场景必须真实发生;村民发言自由表达,不得代拟稿。**
“我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青山。”他收笔说道,“不是精心打扮的孩子,而是正在成长的少年,有汗水,有磕绊,也有希望。”
第二天清晨,太阳刚刚跃出山脊,一辆绿色吉普车便沿着新修的砂石路缓缓驶入村庄。车身上印着“省广播电视局”字样,后面还跟着一辆厢式转播车。村民们闻讯纷纷聚到晒谷场,既好奇又拘谨地张望着。
导演孙为民五十岁上下,穿着洗旧的卡其布夹克,背着一台老式相机,一下车就主动跟迎上来的赵振国握手:“您就是赵主任?久仰!我是看了那本《青山纪事》才决定来的??写得太真了,尤其是第三章《水泵的声音》,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抗旱的情景。”
赵振国笑了笑:“那是小丫写的,她说要把爸爸修水泵的样子画下来,留给以后的孩子看。”
“好啊!”孙为民眼睛一亮,“那就从这儿开始拍!今天上午,我想记录一次真实的抢修任务,可以吗?”
恰在此时,村西头传来喊声:“不好了!灌溉渠主泵坏了!三号田马上要浇冬水,再不修就得冻土!”
赵振国脸色一变,转身就走:“我去看看。”
孙为民立刻对摄影师挥手:“跟上!开机!这就是我们要的画面!”
一行人赶到水泵房,只见水管干涸,电机外壳发烫,显然是过载烧毁。王强蹲在地上检查线路,直摇头:“线圈烧断了,备用泵又在检修,至少得六小时才能恢复供水。”
“不能等。”赵振国脱下外套,“老李!铁牛!带上工具,咱们现场拆解维修,能救回来就救,救不回立刻启动应急方案??用拖拉机带动临时水泵抽溪水!”
“我来接线!”李卫东撸起袖子。
“我负责散热!”刘铁牛扛来风扇。
“我记步骤!”小丫掏出笔记本,认真记录每一个操作流程。
孙为民站在一旁,镜头静静对着这群忙碌的身影。没有台词,没有调度,只有金属撞击声、指令呼喊声、孩子的提问声交织在一起。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,照亮了墙上挂着的那幅《青山未来规划图》,也照亮了每个人额头上的汗珠。
两个小时后,电机奇迹般重启成功。水流重新涌入渠道,哗啦啦奔向干渴的土地。全场爆发出欢呼声,几个老人甚至抹起了眼泪。
孙为民关掉摄像机,深吸一口气,转头对助手说:“这一段,一个字都不用剪,原样保留。这才是中国农村该有的样子??不是靠施舍活着,而是靠双手站起来。”
当天下午,摄制组又拍摄了“少年讲堂”的课程。小丫站在讲台上,讲述父亲如何用指南针勘测地形,如何在暴雨夜凭记忆找到迷路的老牛。她说:“知识不是只藏在书里,它还在爸爸的手茧里,在妈妈补衣服的针眼里,在爷爷种了一辈子的地垄间。”
台下掌声雷动。一位邻村老师感慨:“原来教育可以这样教,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”
傍晚,议事会如期召开。议题是冬季留守儿童夜校辅导班的具体实施方案。二十多位村民自愿报名担任教师或后勤志愿者,有人捐煤,有人出桌椅,还有人提议把废弃仓库改造成教室。
赵振国只是主持,不做决策。最终由全体举手表决通过,并当场登记分工。
孙为民坐在角落,全程未语。散会后,他对赵振国说:“你们这儿没有‘领导讲话’,只有‘大家一起商量’。这种民主,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。”
赵振国淡淡一笑:“因为我们相信,每个人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。”
三天拍摄结束,临行前,孙为民特意找到小丫,将一张照片送给她??是她在水泵房记录维修过程的瞬间,阳光正好落在她专注的脸庞上。
“小姑娘,等片子播出那天,你会成为很多孩子的榜样。”他说。
小丫摇摇头:“我不是榜样,我只是想记住这一切。等我长大了,也要像爸爸那样,让别人也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车子远去,尘土飞扬。青山恢复了平静,但人们的心却再也无法平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