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振国点点头,心中已有计较。第二天一早,他在村委会召集议事会特别会议,将两项提案并案讨论:一是成立“青山青年创业互助基金”,首期募集五万元;二是批准秸秆机械作坊立项,作为集体经济新项目,享受三年免税扶持。
会上有人提出质疑:“这么多钱投出去,万一亏了怎么办?”
吴桂花站起身来:“当年药厂起步时也有人说会赔光家底,结果呢?分红年年涨,卫生所都建起来了!咱们不能因为怕失败就不干事。”
一位退休教师接着说:“更重要的是,这些项目能让年轻人留下。去年咱们村小学毕业生里,有七个考上了中专,四个明确表示毕业后要回来建设家乡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。”
最终,表决结果以压倒性多数通过。
当天下午,消息传遍全村。王强大喜过望,当晚就召集伙伴们开会商量大棚扩建细节;刘铁牛则带着人直奔老砖窑,开始清理场地。连一向沉默寡言的铁匠老周都主动请缨:“我那把子力气还没废,焊工我来带!”
一周后,创业基金正式启动。村民踊跃入股,连七十岁的陈阿婆都抱着存折来了:“我没啥文化,但我知道,娃们有出路,村子才有活路。我捐二百,不算多,算个心意。”
短短三天,募集资金六万三千元,超出预期。
赵振国没有把这些钱直接发放,而是设立专项账户,实行“项目申报+公开评审+进度公示”制度。每个申请者必须提交详细计划书,由研究院组织专家评估可行性,并定期向全体村民汇报进展。
“这不是施舍,是信任。”他在启动仪式上说,“每一分钱背后,都是乡亲们的血汗和期盼。我们要对得起这份托付。”
与此同时,小丫也在紧张备战县文艺汇演。每天放学后,她都要留下来排练两个小时。舞蹈动作反复打磨,台词一遍遍修改,甚至连服装都是孩子们亲手缝制的??蓝布衣裳配上绿丝带,象征蓝天绿地。
演出前一天晚上,赵振国帮她熨衣服,忽然问:“紧张吗?”
小丫摇头:“不怕。我想起你说的话,只要心里装着真实的东西,说出来就不会错。”
赵振国心头一暖。他知道,女儿正在成长为一个有信念的人。
次日清晨,全家人陪着小丫坐上去县城的班车。沿途山色青翠,稻田泛着银光。到了礼堂后台,其他学校的队伍早已到场,有的穿着统一制服,有的拿着彩绸道具,相比之下,青山小学这支朴素的队伍显得格外不同。
主持人报幕:“下一个节目,来自青山小学,舞蹈《希望的田野》,朗诵《我心中的家乡》。”
音乐响起,孩子们手挽着手走上舞台。动作虽不如专业团队整齐,却透着一股质朴的生命力。小丫站在最前方,声音清亮地念出那段自己写的词:
“我的家乡很小,但它很美。这里有爸爸种的树,妈妈织的布,老师教的字,还有爷爷讲的故事……它不富裕,但从不吝啬爱。它不喧嚣,却总在进步。我知道,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去远方读书,但我一定会回来,因为这里是根,是我梦开始的地方……”
台下寂静无声。
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掌声如潮水般涌起。不少观众眼眶湿润,连评委们都纷纷起身鼓掌。
最终,这个没有任何花哨包装的节目获得了“最佳原创奖”。
回程车上,小丫靠在父亲肩头睡着了,手里还紧紧攥着奖状。赵振国轻轻替她盖上外衣,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,心中感慨万千。
他知道,真正的改变,从来不是一场轰动的胜利,而是一个个平凡时刻的积累??一个孩子的梦想被尊重,一个青年的努力被支持,一个老人的信任被回应。
几天后,省报记者前来采访,标题定为《一个小村庄的文化自信》。文章写道:“在物质尚未完全丰裕的土地上,青山人选择了另一种富足:他们让孩子登台讲述理想,让青年放手追逐事业,让民主议事成为日常。这不是乌托邦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”
这篇报道再次引发关注。不久,省教育厅发文推广“青山经验”,要求各地中小学加强乡土教育,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实践。
而赵振国并未因此停下脚步。他深知,外部赞誉越多,内部隐患也可能越深。果然,风波再度袭来。
某日清晨,村口公告栏被人贴上一张匿名信,字迹歪斜,内容骇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