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绒锁

鹅绒锁>大明一家人 > 4050(第23页)

4050(第23页)

张宛:……

料峭春寒,如此倒是有了些暖意。

汪直悄悄退了下去,拢着手走出西苑,独自一人走在空旷的宫道上。

他回来了,他又回来了。

走了几步,迎面碰上了许呈。

许呈如今可是新贵了,见过青云直上的,没见过这么直的。

他连升的级数,两只手都数不过来。

可见冥冥之中,都是命数啊。

“汪大人。”

汪直笑了笑:“都是同僚,一同侍奉主子,许指挥使何必如此客气。”

许呈还年轻,年轻又贵,自然是风头无限好。

不过,他也不是半老徐娘了。

对他来说,十六岁、是闯荡的年纪。

二十岁,是闯荡的年纪。

如今三十多了,照样是闯荡的年纪。

“日后,还得大家和衷共济。”

第48章亲蚕礼二蚕宝宝:怎么回事,今天不……

皇后要搞亲蚕礼,于礼于理都要大操大办、大办特办。

毕竟,明朝自立国起就重视桑、棉、麻的种植。

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,栽桑麻、棉各半亩,十亩以上倍之。

因此,桑棉麻的种植遍及全国,为纺织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校料。

不过,这次对参加亲蚕礼的外命妇,品秩上的要求没有,但得真的会织布。

“织布?如今、哪还需要我们自己织布?”

“难道,皇后就会自己织布?”

汉朝的皇后,还真会织布呢。

在宋元之前,织布确实是和耕种一样是日常技能。

一匹布,宽二尺二,长四丈。一个普通的织女大约能日产

一匹。

但宋元之后,棉纺普及,织业逐渐从手工向产业化发展。

制丝和机织也分开了,织户都是从市场上直接买丝棉原料的。

去籽的搅车、弹棉的弹弓、纺纱的纺车,也极大提高了纺织效率。

所以明朝大户人家的闺秀,十指不沾阳春水,女红也许会一些,织布真是难说了。

在这里,织女还真就是一份工作了。

“织布?”张宛自嘲,“织布,我确实不会。”

想来张皇后本人也不会。

但我就是宽以待己、严已律人,怎么了?

“再说了,我自己不会用手织,未必就不能织。”

宫女:……不愧是皇后,这话就是听着深奥啊……

正月一过也快到春天了,宫里也要裁制春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