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上。
中年男子穿着一身黑色长褂,在烛火下奋笔疾书。
『自客春求言以来,在廷献纳,不下数百余章,其中岂乏嘉谟至计?』
『或下所司核议,辄以“毋庸议”三字了之,或通谕直省,则奉行一文之后,已复高阁束置,若风马牛之不相与。』
……
【咸丰登极后,下诏求言。】
【曾国藩因先前上有《遵议大礼疏》而获咸丰帝的褒嘉,此时,他以为新君从善如流,必有大振作,自己亦可一展身手。】
【于是,他细心撰写一折,抨击官场上的退缩、琐屑、敷衍、颟顸之恶习,请求咸丰加意整顿,注意考察。】
【疏上,咸丰大为赞赏。】
【但咸丰没有弄清楚曾国藩奏折中的用意,只是对奏疏中的“日讲”一事很感兴趣,让有关部门“察例详议以闻”。】
【曾国藩由此上奏“日讲”规章十四条,结果部议不予采纳。】
【曾国藩又继续上奏言事,尤以汰冗兵省国用一折切中时弊。】
【然而,所有的建议都是不了了之。】
【曾国藩的失望心情就在私信中无保留写出。】
……
{不要乱说话,乱提意见。要提就提“建设性”的意见。}
{这话都写在日记里,看来这日记不是写给别人看的。}
{正经人谁写日记(狗头)}
{感觉这毛病就是传自曾国藩。}
{雷锋就写日记。}
{有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有的写给别人看。}
{那你的意思是雷锋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,还是别人看的?}
{雷锋同志的日记是写给自己,勉励自己的。}
{曾剃头和蒋的日记明显是留给后人洗白自己用的。}
{普通人的日记,记录所想所思,不为外人道。他在牺牲之前也就是个普通人。}
{名人的日记,不是文过饰非,就是想流芳百世的。}
{将某人成名之后想给自己立牌坊,也只能够用日记实现了。}
{关键是内容和实际是不是一致,当然了现在网络多玩梗,动不动就正经人谁写日记,不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正说明了不想思考只会玩梗了。}
……
大唐·高宗时期
李治饶有趣味的看着天幕里的争吵。
“舅舅,看来自古以来的党派分别,是从上到下深入的人心啊。”
长孙无忌听得嘴里苦。
李治看着那张抽抽的老黄瓜脸,放声大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