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绒锁

鹅绒锁>爱与欲 > 第77章(第1页)

第77章(第1页)

“志儿,你来,今天的课业可都通晓了?”

“爷爷,今天我背诵了吕氏春秋一篇,可是其中一段我有所不解。”

“哦?背来于我听听。”

“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,若白垩之与黑漆,则无所用智,虽愚犹可矣。且治乱存亡则不然。如可知,如可不知。如可见,如可不见。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,犹尚有管叔、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。故治乱存亡,其始若秋毫。察其秋毫,则大物不过矣。鲁国之法,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,有能赎之者,取其金于府。子贡赎鲁人于诸侯,来而让,不取其金。孔子曰:“赐失之矣。自今以往,鲁人不赎人矣。”取其金,则无损于行。不取其金,则不复赎人矣。子路拯溺者,其人拜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孔子曰:“鲁人必拯溺者矣。”孔子见之以细,观化远也。”

“嗯,很好,此章乃先识览察微名篇,你有什么疑惑?”

“文中提到古时鲁国有法令,凡是将在外为奴的鲁国人从外国赎回的,国家就可以替他报销这笔开支,孔子门生子贡因为善于经商,所以家财万贯。同时他又跟随先圣多年,因此心有广志,胸怀仁德,所以他将鲁人赎回之后并没有向国家索取报酬。按说这是大仁大志的宽阔胸襟,况且能者多劳也是合乎君子之道的,可是为什么孔子却批评他不该这样做,还告诉他,以后恐怕再无鲁人愿意赎回在外的奴隶了呢。”

“志儿你能有此一问,我深感欣慰,而且你心地纯良,宽仁坦荡,这都是难得的造化。爷爷还望你能始终如一,坚守本心。不过你要切记君子为学一定要善察,善记,善思,善问,善行。你现在年纪尚幼,世间许多的精深道理你还未能亲自体会,所以,第一不可妄自臆断,第二不可心存侥幸,第三不可轻率浮躁。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一定要三思而后行。”

“嗯,我记住了爷爷。”

“嗯,那爷爷现在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,你还记得爷爷之前教过你的尚书康浩一篇吗?”

“嗯,记得。”

“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:有叙时,乃大明服,惟民其敕懋和。若有疾,惟民其毕弃咎。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乂。非汝封刑人杀人,无或刑人杀人。非汝封又曰劓刵人,无或劓刵人。外事,汝陈时臬司师,兹殷罚有伦。要囚,服念五、六日至于旬时,丕蔽要囚。汝陈时臬事罚。蔽殷彝,用其义刑义杀,勿庸以次汝封。乃汝尽逊曰时叙,惟曰未有逊事。还记得这段话的意思吗?”

“记得,意思是要心怀仁德重视法度,不可以人刑人,而要以法刑人,但是义刑义杀都不可肆意草率,反要谦逊有礼,恭敬和顺。”

“很好,所以志儿,你要知道大千万物各有其道,各行其是。万物如此,人亦如此。每个人出身不同,身份不同,故而立场也不尽相同,所以其所作所为也就各有参差。子贡富贵仁德,并且以孔子为师,他无论是才学或是家业都不是常人可比,故而他能做到的事情,未必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。本来鲁国的法令仅仅是一条趋利避害的成文法,其中既不夹杂鼓励,也不包含威胁,它输出的含义也非常简单,就是尽你所能去帮助自己的同胞。你要知道并非所有的鲁国人都具备子贡那样的家世和修为,或许他们在外奔波已经十分拮据,可是考虑到有同胞落难,同时又有法令保护,他们才能颇为艰难的愿意将在外为奴的鲁人赎回。

但是子贡只为彰显自己的情操,而不顾众人的窘困。在没有子贡之前,每个人心里会想,反正国家会报销开支,我将人赎回,不过只是费了些心力,但是也能在乡里博取一个好的名声。所以只要稍动恻隐之心的人就愿意将人赎回。可是有了子贡这样一个榜样之后,人们还能像以前一样看待赎人的义士吗,人们会在心里评价,只有像子贡一样,赎人不求回报者才是真正义士。因此子贡抬高了人们心中的道德评判,可是维持这种道德标准的能力却只有他子贡一人具备。故而子贡实则是以一人之功,一人之名葬送了万千鲁人的功名啊。所以志儿你要知道,法,不仅仅之于刑,也可之于名。一个人不可以陷于法刑,但是也切不可越过法名。”

“爷爷……可是做好人难道还有错吗?”

“那爷爷问你,在你看来什么是好人,什么是坏人呢?”

“做好事的就是好人,做坏事的就是坏人。”

“呵呵,好,那你告诉爷爷,假如一个人平白无故的就想要杀你?他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呢?”

“当然是坏人。”

“那如果此时有人制止了这个杀人者,他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呢?”

“是好人。”

“为什么呢?”

“因为他要救我,杀人的是坏人,救人的当然是好人。”

“可是如果这个想要杀你的人在把刀架在你脖子上的一瞬间,他就停手了,他把自己给制止住了,你说他算不算是救了你呢?他此时算不算是一个好人呢?”

“嗯……他不算吧……因为他本来就是要杀我的,他还是那个坏人啊。”

“呵呵,如果你这么看待他,那他杀你和放你还有何区别呢?他何必制止自己呢?”

“嗯……那……那他也算是好人?……”

“呵呵,志儿你要知道诸事无常,人心难测,有时善恶好坏皆在一念之间啊。”

“我明白了爷爷,但是我担心如果孔子批评了子贡,那子贡岂不是很容易因善生恶了吗?”

“嗯!很好!志儿果然是聪明神惠!那爷爷就再给你讲一个故事,当你以后遇到困境,当你郁郁不能得志,当你深陷堕落无法自拔的时候,你一定要记着这个训诫。”

“嗯……”

“孔子南适楚,厄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糁,弟子皆有饥色。子路进而问之曰:“由闻之:为善者天报之以福,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,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,行之日久矣,奚居之隐也?”孔子曰:“由不识,吾语女。女以知者为必用邪?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!女以忠者为必用邪?关龙逢不见刑乎!女以谏者为必用邪?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!夫遇不遇者,时也。贤不肖者,材也。君子博学深谋,不遇时者多矣!由是观之,不遇世者众矣,何独丘也哉!且夫芷兰生于深林,非以无人而不芳。君子之学,非为通也,为穷而不困,忧而意不衰也,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。夫贤不肖者,材也。为不为者,人也。遇不遇者,时也。死生者,命也。今有其人,不遇其时,虽贤,其能行乎?苟遇其时,何难之有!故君子博学深谋,修身端行,以俟其时。”孔子曰:“由!居!吾语女。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,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,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。故居不隐者思不远,身不佚者志不广。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?”

“这段话的意思是说:孔子向南到楚国去,被困在陈国、蔡国之间,七天没吃熟食,野菜羹中没有搀一点米,弟子们都有饥饿的表情。子路上前问孔子说:“我听说对于行善的人,上天就赐给他幸福。对于作恶的人,上天就降灾祸给他。现在,老师您积累功德,奉行道义,具有各种美德,这样做的日子已经很久了,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窘境呢?”孔子说:“仲由你不知道,我告诉你。你认为有才智的人就一定会被任用的吗?王子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吗!你认为忠诚的人就一定会被任用的吗?关龙逢不是被桀杀了吗!你认为劝谏的人就一定会被任用的吗?伍子胥不是被碎尸在姑苏城外了吗!能不能遇到贤明的君主,这要靠机遇。有没有德才,这是各人的资质了。

君子之中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,却没有遇上被重用的机会的人,多得很呢!由此看来,没有遇到好世道的人是很多的啊!哪里只是我孔丘一个人呢?况且,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,不是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。君子的学习,并不是为了显贵,而是为了受到困窘的时候而不感到困顿,遭受忧患的时候而意志不衰退。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思想不动摇。有没有德才,在于资质,但做还是不做,在于个人的意志,得到还是得不到赏识,在于机遇,是死还是生,在于命运。现在有的人没有遇上机遇,即使贤能,他能有所作为吗?如果遇到机遇,那还有什么困难呢?所以君子要广博地学习,深谋远虑,修养心身,端正品行,等待机遇的到来。”孔子又说:“仲由,你坐下!我来告诉你。从前,晋公子重耳创建霸业的雄心产生于他在曹国受困的时候,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吴王打败于会稽山的时候,齐桓公的称霸之心产生于逃亡莒国的时候。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思考的就不远,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会广大,因此你怎么知道我在这落叶的桑树底下就不能得志呢?”

……

第二天场景一……卧室……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