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人闭上眼,一滴泪落在西装袖口。
临走前,他留下名片:“如果以后有需要法律帮助的人,请让他们找我。我不再只看证据,也想看看人心。”
林小满收下名片,放进“援助联络簿”??那是他和苏璃私下建立的互助网络,汇集了愿意以共情为先的专业人士:心理医生、社工、教师、警察、记者……他们不再等待系统指令,而是彼此呼应,像暗夜中的萤火。
七月流火,城市进入最炎热的时节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山体滑坡,某郊区安置社区断电断水,居民情绪濒临崩溃。新闻报道中,救援队与群众对峙,有人怒吼:“你们只会拍照作秀!”
当晚,苏璃打电话来:“我要去现场。那边有个单亲妈妈,曾是我们工坊的志愿者,现在被困住了。”
“我去接应。”林小满说。
三小时后,他们汇合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区。泥泞遍地,哭声四起。叶知秋带着摄制组跟拍,却被愤怒的居民围住:“你们拍够了吗?能不能做点实事!”
就在这时,顾沉舟出现了。他穿着最普通的T恤牛仔裤,手里拎着一台老旧的扩音器。
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来的,也没人问。
他走到人群中央,打开扩音器,声音平静:“我不是政府代表,也不是记者。我只是来听的。谁想说话,站上来,我替你传话。”
起初没人动。几分钟后,一个老太太颤巍巍爬上临时搭起的木箱:“我孙子发烧了!三天了没人管!你们口口声声救灾,可我家孩子快不行了!”
顾沉舟重复了一遍她的话,通过无线电传给指挥部。十分钟后,医疗队赶到。
接着是一个年轻父亲:“我老婆临产了!车进不来,你们倒是想办法啊!”
顾沉舟再次转达,并拿出平板展示地形图,协调直升机路线。
越来越多的人走上箱子,诉说困境:缺奶粉、断insulin、老人呼吸困难……每一条都被如实传递,每一声呐喊都落地有声。
林小满站在人群中,看着顾沉舟一次次举起扩音器,像一座沉默的桥。他忽然想起三年前,那人还在地下实验室调试数据链时的模样??冷峻、理性、近乎无情。而现在,他的眼神里有了温度,不是来自算法,而是来自亲眼所见的苦难。
夜深了,暴雨仍未停歇。苏璃组织志愿者分发热食,叶知秋帮医护人员记录需求,林小满则守在一顶帐篷外,陪着那位即将生产的孕妇。
她疼得满头大汗,嘴里喃喃:“我不想生了……太难了……没人帮我们……”
林小满握住她的手:“你现在不是一个人。我们都在。”
“你会一直陪着我吗?”她问。
“会。”他说,“直到你听见孩子的第一声哭。”
凌晨四点,婴儿啼哭划破雨夜。所有人松了一口气。护士抱着新生儿走出帐篷,脸上带着笑:“母女平安。”
那一刻,雨势渐弱,东方微明。
几天后,事件平息。媒体报道称“民间共情力量在危机中展现惊人凝聚力”,甚至有学者提出“非制度性信任网络”的概念。但林小满知道,那不是理论,而是无数个普通人选择倾听、选择回应的结果。
回到“回音”咖啡馆的那个傍晚,他发现门外排起了队。
不是来喝咖啡的,也不是来做倾听的。是一群高中生,每人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。
领头的女孩上前一步:“林先生,我们学校成立了‘倾听社’,每周一次在校内开放倾诉时间。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开始……你能教我们吗?”
林小满看着他们年轻的面孔,想起自己也曾是个不敢说话的少年。他点点头:“可以。但记住,我不教技巧,只陪你们一起学着去听。”
他们搬来椅子,在店外围成一圈。林小满坐在中间,讲了一个故事??关于一个孤独的程序员,如何在一场灾难后,学会了用耳朵而不是代码去理解世界。
孩子们静静听着,有人低头记笔记,有人红了眼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