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位奶娘们看着这温馨的一幕,皆轻轻笑了起来。“驸马呢?”一名婢女恭敬道:“回长公主,驸马还在教学。”甄洛桑、张梓柔、郑书桐、娜美四人跟着沈佳柔一路来到府中学堂,第一个课堂是阮先生在教学,第二个自然是姜若凡。他一身蓝素色素雅锦袍,玉冠插着发鬓,他拿着书本在课堂上慢慢走动教学。“春晓是诗人孟浩然的传唱佳作,大家跟我读:春眠不觉晓。学子们认真朗诵:“春眠不觉晓。”“处处闻啼鸟。”学子们跟着朗读:“处处闻啼鸟。”“夜来风雨声。”“花落知多少。”《千家诗》是由宋代谢枋得《重订千家诗》(皆七言律诗)和清代王相所选《五言千家诗》合并而成。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。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,易学好懂,题材多样:山水田园、赠友送别、思乡怀人、吊古伤今、咏物题画、侍宴应制。《千家诗》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,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,影响也非常深远。千家诗为四卷本,共有诗人122家,226首诗。其中唐代65家,宋代53家,明代2家,无名氏2家。都是律诗和绝句。沈佳柔安静站着听了一会儿,随后转身悄然离去。姜若凡无意抬头,瞧见那抹明黄色的身影,他心下一愣,随后面露欣喜。姜子文看父亲突然笑了一下,他觉得很疑惑。“先生,您笑甚。”姜若凡面露尴尬,佯装生气。“姜子文,你何时这般八卦了,刚才这首诗罚你抄写三遍,明日上课前交上来。”姜子文一脸懵:我不过就问了一句话,父亲怎还惩罚我了。姜子文真的委屈外加郁闷,可等他看见温柔善解人意的母亲坐在走廊下时,他立马欢喜快步上前。“母亲,您上朝回来了。”此时的沈佳柔一身青绿色衣裙,披帛也是深绿色系,一深一浅的明显搭配,倒是看起来更好看一些。看到嫡长子,沈佳柔朝他欢喜招手。“文文,下课了啊,想母亲没有。”姜子文连忙表达自己的孺慕之情:“母亲,儿子想您了,弟弟妹妹他们也想您。”看着嫡长子极力为弟弟妹妹们说话的模样,沈佳柔忍不住伸手捏捏儿子的脸蛋。“我们文文真乖真聪明,都晓得为弟弟妹妹们说话呢。”姜子文被夸的害羞起来,姜子怡看见母亲也跑了过来抱住她。“母亲,您回来了。”沈佳柔温柔摸摸她的脑袋:“对啊,早点儿回来陪你们。”姜子文开心抬头:“太好了,母亲可以陪我们用晚膳了。”沈佳柔一听温柔笑了,不一会儿,姜子豪姜子恒也欢喜跑上前。“母亲。”“母亲。”沈佳柔一一伸手捏捏两个儿子的脸颊,两人灿烂笑了起来。姜若凡是最后一个到的,看见妻子面前的四个孩子,他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。“夫人回来了。”沈佳柔闻言抬头朝他温柔一笑:“夫君,你忙完了,辛苦啦。”甄洛桑、张梓柔、郑书桐、娜美四人默默对视一眼笑了笑,还是她们家公主与家人相处温馨美好。晚膳时辰,沈佳柔牵着女儿姜子怡的小手,一路来到膳厅。“母亲,您快请坐!”沈佳柔冲女儿温柔笑道:“好。”等姜若凡和姜子文坐下,姜子怡才轻抚衣裙坐下,随后是姜子豪姜子恒依次坐下,再是苏嬷嬷与何嬷嬷。“动筷吧。”甄洛桑与张梓柔等人则在另一桌,许久未这般热闹用过膳,沈佳柔竟还觉得有些不太适应。姜若凡一直为妻子夹菜,孩子们有样学样。姜子文也为她夹胡萝卜:“母亲,吃这个,营养高。”“好,谢谢文文。”姜子怡为她夹凉拌猪皮:“母亲,这个美容养颜,快吃。”苏嬷嬷忍不住笑道:“郡主这个晓得了?”姜子怡骄傲抬头:“那是,母亲都念过许多遍了,我也该记住了。”众人一听立马笑了笑,姜子豪也学着哥哥姐姐们夹菜。“母亲,这花菜也不错的。”“谢谢豪豪。”姜子恒一看不甘示弱夹了根大葱放在沈佳柔碗中,也等着表扬,沈佳柔还未说话,姜若凡无语的看着小儿子。“你这孝心是有,就是没夹对,还是跟你几个哥哥姐姐们好好学学。”姜子恒瘪嘴,怎哥哥姐姐们都是夸赞,他还被父亲说了呢。当他气愤想反驳时,何嬷嬷连忙拉住他衣袖,小声提醒。“三少爷,长公主不吃大葱,而且一般夹菜也不会为人夹大葱的。”哎,这个三少爷也是个憨憨,怎就没遗传到长公主与驸马的聪明才智呢,真是可惜了。姜子恒脸色一变:原来是自己不会夹菜啊,难怪母亲不夸他,父亲还说他。夫妻俩看他默默低下头扒饭,沉默对视一眼,姜若凡示意妻子继续用膳,他则把她碗中的大葱夹起来自己吃掉了。他想好歹也是儿子一番心意,不能浪费。姜子恒惊讶的看着自家父亲把大葱吃进肚子里,他圆润的小脸带着疑惑。姜子恒皱眉:难道父亲:()帝王家之孤女在晋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