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66章
他转身:“张定,朕需要你在朝中,为朕稳住局面,协调户部、工部、兵部等各方关系,确保通往岭南的钱粮、物资、人才调拨畅通无阻!更要替朕,挡住那些因循守旧、鼠目寸光之辈的明枪暗箭!”
张定撩起官袍下摆,跪地:
“陛下宏图伟略,志在千秋!臣虽愚钝,亦知此乃振兴我大明之唯一坦途!纵有千难万险,臣亦愿为陛下前驱,为这特区之事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朝中之事,陛下放心,只要有臣一日在朝,必确保政令通达,无人能阻特区建设!”
“好!你且记住,此事关乎国运,务必谨慎,亦务必果决!”
“臣,遵旨!”
岭南经济特区的建设,在朱兴明的意志、张定的协调、周奎的督管以及无数工匠、民夫的汗水浇灌下,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。
当京城群臣还在为“特区”这个新奇概念争论不休时,岭南的土地上,正日新月异地蜕变着。
紫禁城,乾清宫。朱兴明批阅着从岭南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,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欣慰笑容。
说是八百里加急,其实现在大明王朝的很多路段已经通了铁路。
驿站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,很多路段不再依靠官道和马匹。
而是,直接乘坐蒸汽火车。
奏报是周奎亲笔所书,详细记述了特区的最新进展:第一条连接广州与韶州的铁路已全线贯通,蒸汽机车“洪武号”及新下线的“永乐号”每日对开,客运货运皆繁忙无比。
依托北江支流修建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已开始试运行,虽供电范围尚小,但效果显著;采用新式高炉的佛山钢铁厂,出铁量已远超朝廷工部所属的各大官营铁场。
而最让朱兴明感兴趣的,是周奎在奏报末尾略带自豪地提到,广州新城的主干道已全部用“混凝土”铺设完成,并在主要街区试点安装了数十盏“路灯”。
“好!国丈果然不负朕望!”朱兴明放下奏报,对侍立一旁的孟樊超笑道,“樊超,你看看,这才一年光景,岭南已是另一番天地了。”
孟樊超接过皇帝递来的奏报细看,饶是他素来沉稳,眼中也不禁掠过一丝惊异:“混凝土路面,夜间路灯。。。。。。陛下,此等景象,恐已非‘人间’二字所能形容。周大人治理有方。”
朱兴明颔首:“是啊,国丈戴罪之身,在岭南兢兢业业,功勋卓著。安和楼一案,本就是他替朕、替太上皇受了委屈,也是时候召他回京,恢复名誉,享享清福了。”
孟樊超心中微动,他隐约觉得,以周奎在最近几封私信里对岭南那股子热乎劲儿,恐怕未必愿意离开那片他亲手参与打造的新天地。但他并未多言,只是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,体恤老臣。”
翌日,一道明发上谕颁行天下:国丈周奎,因安和楼案受累,流放岭南。。朕心恻然,特旨昭雪,赦免其一切罪名,召其即刻回京,官复原职,另赐金帛若干,以慰忠忱。
这道圣旨,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波澜。
皇帝为其平反是迟早的事。大多数人都认为,周奎在岭南那等“苦寒瘴疠”之地待了年余,怕是早已归心似箭,如今得蒙赦免,定然是感激涕零,星夜兼程赶回京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