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同学朗声答道:“没有!”
“对的,为什么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件事,那是史官没有惯着宋太祖,现在我要问问苏同学,那这位史官叫什么名字呀?”
说着笑眯眯的看向门口那道身影。
这道“题”,比之前那道难多了,这个故事,其实并不关于史官,只是画龙点睛,最后的点睛,点到史官这里了。
故事主题,虽然烘托出了史官的重要性,但故事中并没有出现史官的身影,史官并不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。
“司马光。”苏欢仍是不假思索。
“出自哪里?”柳万青深吸了口气,忽然看向苏欢,与苏欢的眸子对视起来。
“《涑水纪闻》。”
“请你述出原文。”
“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,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,太祖亟见之,其所奏乃常事耳。上怒,诘其故,对曰:‘臣以尚急于弹雀。’上愈怒,举柱斧柄撞其口,堕两齿,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。上骂曰:‘汝怀齿欲讼我邪?’对曰:‘臣不能讼陛下,自当有史官书之。’上既惧又说,赐金帛慰劳之。”
一字不差。
柳万青眸光一凝,与苏欢对视的目光之间,好似泛起了电光火石,她表情也不由自主凝重起来,凝声道:“除了这本《涑水纪闻》,司马光还有哪些代表作,至少再说十本!”
“《资治通鉴》,《通鉴举要历》,《稽古录》,《本朝百官公卿表》,《翰林诗草》,《注古文学经》,《易说》,《注太玄经》,《注扬子》,《书仪》,《游山行记》,《续诗治》,《医问》,《类篇》、司马文。。。。。。”
苏欢已说的不下十本,这个问答显然又是苏欢占了上风,柳万青已没性子继续听下去了,打断了苏欢的话,话锋一转。
“我问你,东汉末年说的十常侍,分别叫什么?”
“分别是张让、赵忠、夏恽、郭胜、孙璋、毕岚、栗嵩、段珪、高望、张恭、韩悝、宋典等十二位宦官,根据《后汉书?宦官列传》记载,灵帝在位期间有十二名担任中常侍的宦官,是在张钧上疏的奏文中,统称为‘十常侍’。”
“我再问你,汉末。。。。。。”
这是个伪命题。
十常侍并不是十个人。
而是十二个。
大家还在思考,柳老师的这个问题真刁钻毒辣,苏欢已经开始答下道题的答案了。
二人一问一答,愈来愈快,听的众同学,已经目瞪口呆,耳朵虽然在听,思绪却完全跟不上节奏了,一个个如同机械产物一样,目光条件反射般,在苏欢与柳万青身上来回看。
尤其是,与苏欢相熟的郭越岭,心中简直掀起了惊涛骇浪,一副活见鬼的表情,这他妈是谁上了苏欢的身?
包括那些过来看美女的同学,这个时候也没心思看美女了,嗯。。。。。。这番问答比美女好看。
即便是如同听天书的宋一月,也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,暗暗想着,这两人的脑子中,莫不是植入了百科全书?
到了后面,她已没有心思去听苏欢他们对答了,两只玉一样的手,呈花儿一样,捧着精致脸颊,痴痴的看着苏欢那从容对答的模样,那模样似在说,又有颜又有才,爱死了爱死了。
顾晚雪便矜持多了,没有宋一月那么多心理活动,频频在苏欢与柳万青身上来回看的美目,有着异样的光彩。
最后。
柳万青一阵语塞,似乎在思考怎么出题,也就在这个时候,下课铃响起,柳万青那饱含杀意的目光,定定的瞅了苏欢一瞬,这才踩着高跟鞋,从苏欢身旁走过,俏面含霜,甚至都没有看苏欢,就这样擦身而过。
教材都忘了带走。
这场莫名而起的知识问答,一人急于求成,一人从容应付,悄然间发生的博弈,代表胜利的太平微微倾向应答者,至少是同学们如此认为。
然后。
苏欢的同学们,便一窝蜂似的,朝苏欢涌了过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