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绒锁

鹅绒锁>[综穿]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> 5060(第14页)

5060(第14页)

张鹤龄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,操控这些细作,他可以,但是让他参与军事,他还差得远。

所以他索性也就不管这些乱七八糟的,还是相信保国公的专业能力吧。

上次救援固原获得胜利,朝廷赐下了一堆封赏,张鹤龄也受了赏,受了双俸,这在外戚勋贵中也算是头一遭了。

他都如此,更不必提主要立下大功的保国公了,连带他手底下的将士,上次一共竟是有两万多人受赏,一时间大家的积极性暴涨,都摩拳擦掌的等着立功呢。

也是因此,所以对于这次的作战计划,朱晖也是越发重视,他很快就请了监军苗逵前去商议。

至于张鹤龄这边,他一回到驿馆,就急忙给商队那边去了信,让他们赶紧离开河套地区,回转宁夏镇。

他可不想因为这次的征伐,导致自己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情报网络就这么损失掉。

朱晖那边开始紧锣密鼓的制定计划训练士卒,几位将军看到大将军突然加强了训练,心中也不免各有猜测,只是朱晖经过上次一战,威望甚高,这些人也不敢轻易去问,只能也听从朱晖调遣,加强了平日里的训练工作。

直到朱晖终于制定好了这次的征伐战略,他才终于在某一日召集了五万精锐兵马,在某一日晚上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宁夏镇。

张鹤龄后来拜访苗逵的时候,听苗逵说,大将军这次是前往固原镇的必经之地设伏了。

看起来他还是听从了张鹤龄这边获得的消息。

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,因为这个消息其实也算不得准确,但是朱晖还是相信了他。

当然了,在这之前,朱晖也已经晓传九边,让各镇加强军事防备。

不过他的这个动作也不算稀奇,毕竟如今正值秋收,蒙古人最喜欢这个时候来汉家之地打草谷,这都已经形成一种军事习惯了,九边守将自然也对此早有预料。

朱晖这一次强调,也不过是老生常谈。

只是之前的事情还算正常,但是大将军突然大半晚上的离开了宁夏镇,就难免引起一些闲言碎语。

而朱晖这次离开,不仅带走了明军的五万精锐,还带走了五个将军中的三个,只给宁夏镇留下了两个将军,还有十来万的非精锐士兵。

当然了,这十来万人虽然不是精锐但是守一座城还是绰绰有余的,只是这些没有被带走的将军们就会难免疑惑,大将军这是要干什么?

如今的宁夏镇,地位最高的就是监军苗逵,而苗逵也不愧多次跟随朱晖出战,对朱晖手底下这些人还是有一些掌控力的,他很快就稳住了局面,告诉这些人,大将军害怕蒙古人趁机劫掠,因此领了五万人去巡边了。

于此同时他还加强了整个宁夏镇的城防,进出盘查都变得十分严格。

苗逵的这个借口乍一听好像很正常,但是仔细想想,还是漏洞百出,比如大将军就算是想要去巡边,又何必大晚上的出发呢,而且还带走了所有精锐。

只是所有人现在都不敢多说话了,毕竟他们再蠢,此事也隐隐察觉到,这次的事情有些不大对头。

**

城中的将军们都心存不安,但是最底层的将士们却都情绪稳定,毕竟对他们来说,大将军干了什么和他们都关系不大,能安安稳稳的当差就行。

至于此时的张鹤龄,虽然身处安全的宁夏镇中,心中却也不免生出一丝畏惧来,要是这回蒙古人进攻的不是固原,那这次出兵岂不是白费功夫,而且还有可能贻误战机,如此罪过自己能承担得起吗?

他心中有惶恐也有激动,每日里食不下咽,只等着那固原那边能有好消息传来。

就这么等了七八天,这一日他正好在酒楼里吃午饭,刚吃了一半,外头突然传来一阵马蹄之声,而且是飞速从远而来。

张鹤龄听到这动静心中咯噔一下,急忙探出头去看。

他可知道,在九镇之中,只有军报传来才能在闹市之中疾驰飞马。

果然,他一眼就看到一个身着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男子飞驰而来,他面上风尘仆仆,后背还背着一个盒子。

张鹤龄立刻明白,只怕是固原那边的军报来了,毕竟这么一段时间以来,也就只有大将军亲帅军中精锐前往固原设伏,其他地方都没有什么动静。

但是张鹤龄心中还是害怕,会不会是蒙古人袭击了其他边镇,想到这一点,他真的是急的饭都吃不下去了,赶紧让人结了账,让后急速前往总兵府。

这次跟着他一起出来的侍卫们不知道他为何这般着急,但是看着他是看到军报传来才要去总兵府,心中也不免生出些许不安。

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,这些侍卫们也是看明白了,这位寿宁侯根本就不是什么酒色纨绔之人,而是仿佛与人谋划着什么,只是他们在离京之前曾得到皇帝的命令,让他们一切都听从寿宁侯指挥,因此他们才不敢多发一言。

而现在,仿佛就是寿宁侯所谋划之事的终结了。

一时间几个侍卫都有些激动起来。

**

张鹤龄匆匆来到总兵府,等进了总兵府大门,还没进入正堂,就听到里头传来大笑之声,而发出笑声之人正是苗逵。

张鹤龄心下顿时一松,面上也不免路出一丝笑意,难道是伏击之事成了吗?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