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门打开,一个背著双肩包的年轻人跳下车。
他抬头看了看站牌,又拿出手机核对了一下地址,確认无误后,朝著街角一栋老旧的灰色建筑走去。
他一边走,一边仔细打量看四周。
街道两边的墙面上还留著上世纪风格的宣传画残跡,色彩已经褪去,只剩下模糊的图案。
这一带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单位和公司,有的已经关门大吉,玻璃门上贴著招租gg,
有的还在勉强维持,只有少数几家因为抓住了某个机会,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“小伙子找哪儿呢?”一个声音从右后方传来。
年轻人转身时,看见一位穿著藏青色外套的阿姨,她左手提著新鲜的蔬菜。
“城市记忆报社,您知道怎么走吗?”年轻人礼貌地问道。
“哟,去那儿啊?”她腾出手指向斜前方,“前面红砖房右拐,三楼,这年头还往这儿跑的年轻人不多了,上个月还有个实习的小姑娘,没干满一周就走了。”
年轻人顺著手指的方向看了眼,说到:“谢谢阿姨。”
此时。
城市记忆报社內。
“主编,这活真干不动了!”赵编辑用力將一稿纸重重地摔在桌上,“小张辞职后,旅游版,文化版全压给我,这都第几周了———“”
主编看著眼前的情况,说道:“再坚持坚持,今天就有新人来———“”
“得了吧,上次那个“资歷不错”的,干了三天就说要考研,上上个月那个更绝,中午出去吃饭就再没回来,这地方留不住人的,大家都心知肚明。”
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报社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。
“城市记忆”报社,创办於2005年,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小报社。
它原本专注於本地歷史故事的整理报导,在本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。
虽然无法与那些大型的传媒公司相抗衡,但靠著一些忠实的读者,还能维持生存。
然而,时代变化太快,报社发展越发艰难,原本已经在倒闭的边缘。
不过近期因为“歷史真相”的缘故,传统媒体有略微復甦的跡象,他们的生意也变得好了些。
只是这种变化谁也说不清能持续多久,再加上之前员工数量本就不多,所以最近一直在招人。
可由於不敢招太多人,工资待遇也不算高,导致来应聘的人寥寥无几,即便有人来了,也干不了几天就离开了。
年轻人站在走廊上,透过磨砂玻璃门,隱约看到里面晃动的人影。
刚要抬手敲门,就听见里面传来激烈的討论声。
“这期印刷费再拖下去,人家真要断供了!咱们现在连个正经美编都没有,每期排版都要熬通宵”
“至少网站点击量上来了”另一个疲惫的声音回应道,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。
“点击量能当饭吃吗?上个月那篇爆文转发破万,gg分成连电费都不够付!”
就在这时,年轻人轻轻即响了门框。
“咚咚咚!”
三声清脆的敲门声让办公室里的对话夏然而止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