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场寂静片刻,随后掌声雷动。
一位省委领导当场表态:“这样的声音,应该让更多人听见。”
不久后,《人民日报》内参刊发了他的发言摘要,标题就叫《一个乡村工程师的心声》。
文件层层下发,甚至传到了北京。
有记者专程赶来采访,问他是否考虑调入省城工作,享受专家待遇。
林建国摇头拒绝:“我的根在这儿。
启明职校的学生还没毕业,果园的新灌溉系统还在调试,陈大山的果业联合体正准备出口第一批蜜桔。
这时候走,等于撂挑子。”
记者感慨:“您明明可以活得轻松些。”
他笑了笑:“轻松?我这辈子最怕的就是太轻松。
一轻松,人就懒了;一懒,心就闭了。
我宁可累点,只要看见有人因为我学会了一门手艺,能养活一家人,我就觉得值。”
这话传开后,不少人开始称他为“林先生”
。
不只是徒弟这么叫,连外县来的学员也恭敬地喊一声“林先生”
。
他知道,这不是因为他当了什么官,而是因为他始终站在泥地里,没有躲进空调房。
1990年夏天,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袭击南方五省。
连续四个月滴雨未降,水库见底,稻田龟裂,许多地方连饮用水都要靠卡车运送。
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召开会议,县长点名让林建国带队支援。
他二话不说,带着十五名骨干徒弟,开着两辆改装过的供水车奔赴重灾区。
车上装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“应急净水装置”
??利用简易过滤层和紫外线杀菌模块,能把浑浊河水处理成可饮用的清水。
第一站是黄溪村。
全村三百多人被困山上,已有老人因脱水送医。
林建国一行凌晨三点赶到,顾不上休息,立刻架设设备、铺设管道。
烈日当空,金属管烫得能煎蛋,他们却跪在地上焊接接口,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混着泥灰在胸前划出道道黑痕。
三天两夜,他们建起三个临时供水点,每天净化五千吨水。
村民自发送来凉茶、咸鸭蛋,有个老太太颤巍巍捧出一包白糖:“这是我留着给孙子过年吃的,你们拿去冲水喝吧……”
林建国红了眼眶,坚决不肯收。
但临走时,发现车座底下多了个布包,打开一看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双手工布鞋,针脚细密,还带着体温。
回程途中,车子抛锚在半路。
徒弟检查发现发动机过热损坏,需要更换零件。
可附近镇上根本没有匹配型号。
正当众人焦急时,路边几个放牛的孩子跑过来,领头的少年说:“老师,我记得您去年来我们学校讲课,讲过怎么用废旧电机改造成冷却风扇……我能试试吗?”
林建国惊喜地看着他??正是启明职校第一届毕业生张志勇,如今在乡农机站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