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建国把这封信贴在教师办公室墙上,旁边写着:“教育的本质,是给人第二次生命。”
1995年春节,归园居格外热闹。
启明学院首届大专班毕业,七十六人全部签约就业,十余人考取本科继续深造。
学生们自发组织返乡巡演,用自制机器人表演节目,引来十里八乡围观。
小梅如今已是市重点中学英语教师,丈夫是大学教授。
她带着女儿回来过年,小女孩甜甜地叫“外公”
,还拿出一幅画??画的是林建国站在讲台上,身后写着“知识就是力量”
。
林建国接过画,笑得合不拢嘴。
饭桌上,女婿敬酒道:“岳父不仅是位伟大的父亲,更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启蒙者。”
他摆摆手:“别夸我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普通的事。
真正伟大的,是这群相信改变、敢于行动的人。”
夜深人静,他独自登上屋顶阳台。
远处,启明学院的灯光依旧明亮,图书馆、实训楼、宿舍走廊,处处可见苦读的身影。
风吹动院中旗杆上的校旗,猎猎作响。
他忽然想起1977年那个雪夜??重生归来,躺在破屋里发誓要逆天改命的自己。
那时的他,只想活下去,只想让家人吃饱穿暖。
可一路走来,不知不觉,竟牵动了这么多人的命运。
手机铃声响起,是省厅打来的。
对方告知,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将“启明模式”
作为典型案例上报,建议在全国推广“乡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”
。
“林工,您有没有兴趣参与起草这份报告?”
他沉默片刻,答道:“我可以提供数据和案例,但名字请放在最后。
这件事的成功,不属于某一个人,而属于这个时代赋予普通人的可能性。”
挂掉电话,他取出那只帆布包,轻轻摩挲着边缘磨损的地方。
然后打开抽屉,取出一支钢笔,在日记本写下:
“这一生,我没有成为大官,也没有赚到大钱。
但我教会了上千人如何靠双手吃饭,帮助数百家庭走出贫困,让无数曾被认为‘没出息’的孩子找到了人生方向。
如果这就是平凡,那我甘愿一生平凡。”
窗外,晨曦微露,东方渐白。
新的一天来了。
果园里的自动喷灌系统准时启动,细密水雾腾空而起,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芒,宛如一道横跨田野的虹桥。
林建国深吸一口清冽空气,转身走下楼梯。
新的一课,马上开始。